映象网讯(记者 徐孟国 实习生 张倩倩 通讯员 吕小伟 王博)在绿意盎然、充满希望的嵩州大地上,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人才,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们满怀对乡土的深情,各展才学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个乡村。
生态羊肚菌,撑开致富伞
在德亭镇南台村天富盈合作社的一百多亩羊肚菌种植大棚里,正在忙碌的年轻小伙名叫张健,是这个合作社总经理。
2017年4月,33岁的张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回乡尝试创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该村五丈山上惊喜发现了本地大量的野生羊肚菌,他也由此找到了商机。于是,他多方筹措资金20多万元,先后到四川省绵阳市食用菌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门系统学习羊肚菌的菌种培育和种植技术,2018年初人工种植羊肚菌获得成功,亩均产300多斤。
羊肚菌种植科技含量高,稍有偏差,就会大量减产,甚至绝收。“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成立了攻关团队,并与洛阳师范学院合作,向科技要效益,成功攻克了羊肚菌母种基因检测技术,实现了稳产高产,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条件,目前全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只有两家,一家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另一家就是我们。”张健信心满怀。
闲谈中,他又从冷冻柜里拿出一个试管,宝贝似的捧在手中,高兴地说:“这是我今年新研发的,从当地山上的野生羊肚菌分离提取而成,经过三年的驯化,目前这支小小的试管菌种,可以供1亩地的羊肚菌种植呢。产量能保证在每亩五百到六百斤,现在的市场价是鲜品每斤150元,一亩的产值不低于四万块。羊肚菌12月份种,到三四月份就结束了,还能再种两轮蔬菜,整个园区全年的增收能达到700万元,算是一个高效农业...”。
为扶持产业发展,德亭镇党委政府和南台村党支部在劳动力、场地、培训、资金等方面为他提供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流转耕地138亩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147个,张健通过原料购进、土地流转、进厂务工、租赁大棚等多种合作形式,累计带动周边贫困户124户370余人发展产业,使每户每年增收在8000元以上。
2020年,公司立足嵩县、面向全省,通过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后期产品全部回收的方式,已辐射带动嵩县大坪乡、黄庄乡、旧县镇和汝阳县内埠镇等县内外多家标准化种植基地,实现共赢发展。他的企业也先后被评为“洛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嵩县“优秀带贫合作社”和德亭镇“优秀带贫帮扶企业”。
电商新经济,山村换新颜
雨后的车村镇水磨村,清风送爽、山花飘香。崭新的商贸一条街物流大厅内,当地的村民正在分拣、打包药材,一派繁忙的景象。
“这个是葛根,我们这里的山上到处都是,它降血压、治感冒功效特别好,很受外地客户欢迎。我们收购回来后打好包,然后上网销售,一包20多块钱。”该电子商务中心负责人崔跃恢,随手拿起刚打包好的药材,熟练地给记者介绍。
今年32岁的崔跃恢,是车村镇水磨村三道沟人,作为该村最偏远的一个村民组,可以说是“大山里的大山”,“交通难、通信难、行医难、上学难”,所有困难并没有难倒这位力拔穷根的有志青年。2012年,曾先后到过广州、上海、苏州等地打工的他,决定回乡创业,在网上卖家乡的农产品。他把村里的土特产、中药材等拍成图片放到网上,从不起眼的翻白草、柴胡、黄精、天麻、槲叶,到核桃、板栗等,他都一一详细介绍,还提供种植、加工等一条龙服务。
自己富不算富,乡亲们都富起来才是真的富。在水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崔跃恢成立了洛阳春辉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扶持公司发展壮大,村集体门面房在前期无偿供他使用。依托公司+农户+互联网的模式,将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按市场需求带动群众发展种植,农户按订单种植,公司按订单销售,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新农业。
为了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崔跃恢办起了培训班,手把手地教村里的年轻人学习网上销售,并聘请村里的贫困户到店里打工挣钱,改变他们增收渠道单一的现状。通过电商培训和网上销售平台,与贫困户签订代销协议,网销土特产品、养生菌类、保健药材、保健食品。已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产业220户665人,户均增收超过3000元。
“目前已流转土地320亩,发展黄精120亩,桔梗200亩。下一步,将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从电商回归农业,再从农产品回归电商,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相融相和,发挥共享效应、形成品牌效应、体现带动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带动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崔跃恢信心满满地说。
养殖“脱贫兔” 快步奔富路
“这只獭兔估计有2公斤多,毛色不错,再过20天就能出栏卖钱啦。估计能一次性出栏3000只,别小看这些兔子,它们带动260余户贫困户脱贫哩。”正在忙碌的年轻人名叫张飞可,是这个獭兔基地的创建人。
2012年,这名29岁的大学生,在经历一番社会闯荡后,响应镇党委号召回乡创业,带领村民通过养獭兔走上脱贫致富路。他养的兔子有个好听的名字:“脱贫兔”。
基地位于九皋镇沟域经济带陶庄村的山坳里,绿树环抱,清幽娴静,建有7栋大型标准自动化温控养殖车间,养殖獭兔达4万多只。
然而初次创业,张飞可就遭遇打击,“獭兔并没想象中好养,当初购买120只兔,死亡率将近70%,当时是既心疼又紧张...”他于是不断请教养殖专家,四处奔波后最终与河南科技大学签订了技术开发(合作)协议,研制出由花生秧和大豆秸秆等掺杂中草药附属物制作的草料,随着养殖经验不断丰富,獭兔的成活率越来越高,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
为解决道路出行难问题,九皋镇党委投资52万元修建了一条通往车间的水泥道路。2016年,洛阳鑫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将作坊式的獭兔养殖场发展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獭兔养殖基地,成立了河南省獭兔良种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洛阳市青蒿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申请国家新型专利40多件,发明专利3件,走上了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大道。
不断发展獭兔养殖产业的同时,张飞可没有忘记乡亲们。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每年兔子出栏量达30万只,已带动周边17个村26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2019年成功研发出兔肉熟食和休闲食品,经过推广,兔肉食品得到消费者认可,月销售额在30万元以上。
“俺是2018年到这里上班的,在飞可的悉心帮助指导下,很快掌握了饲养技巧,每月固定的工资让俺家当年就光荣脱贫。如今,俺每年能领到工资2万多元哩。”养殖车间里,正在给獭兔喂草料的脱贫光荣户高彩繁满脸欢喜。
目前,张飞可任河南省兔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该企业于2019年底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正式挂牌,是中原地区獭兔养殖龙头企业、国家级星创天地依托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诚信民营企业、嵩县十大优秀带贫企业。
说起未来,张飞可信心满怀:“下一步,我要继续扩大獭兔养殖规模,研发更多具有特色的兔肉产品,带领村民从劳动型人才变为技术型人才,把脱贫兔变成致富兔。”
火红小米椒 红火幸福路
青枝绿叶果儿长,红装玉立斗艳阳。在陆浑镇万亩辣椒基地里,一串串辣椒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丰收果实。这繁忙的场景,在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的陆浑镇并不多见。
发展小米椒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一切,得归功于现年38岁的返乡创业者王晓光。
王晓光从小家里穷,16岁就开始外出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种小米椒有很好的收益,2015年回乡尝试创业,先后流转土地600多亩,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嵩县金阳光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小米椒产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陆浑镇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进入6月,小米椒开始成熟,附近村民争相到合作社打工。“俺家每亩地一年能收租金800多元,在这儿摘辣椒一天又能挣80多元,一块地挣两份钱。”陆浑镇万安村脱贫户张素果笑得合不拢嘴。
得益于镇党委的大力支持,公司已列为陆浑镇的精准扶贫产业园,目前已吸纳300余名村民务工。今年,每亩地产量可达3500斤,收益4000多元,小米椒大部分销往郑州、长沙、南昌等地,一小部分在当地被加工成辣椒酱,供不应求。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已集中连片在周边张岭、板闸、席岭等14个村发展辣椒产业,种植规模上万亩。作为陆浑镇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目前正在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精细化、特色化的新路子。
“接下来,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我们准备扩大辣椒加工厂,拉长产业链条,并配套建设部分景观工程,带动更多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谈起今后打算,王晓光信心满满。
乡土人才,一头连着优秀的乡土文化,一头连着厚重的人文创造。嵩县近年来厚植乡土人才发展沃土,从引领指导、扶持培养、优化环境上出实招、下真功,让广大乡土人才在嵩州大地上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涌流的乡土人才,正在汇聚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映象网洛阳新闻热线:15136323555,投稿邮箱:yxw2012@163.com。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90后”师鹏飞有众多头衔:省人大代表、海归乡贤、开封市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尉氏县国瑞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可这些他偏偏都不看重。而是立志返乡成为耕耘农业“拓荒人”,在一方沃土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实现乡亲们的脱贫致富梦。
9月16日至18日,全国各省市丝绸协会秘书长工作座谈会在嵩县召开。全国20余位丝绸行业的专家和代表齐聚嵩县,调研指导嵩县蚕桑产业发展,共商全国丝绸产业发展大计。
9月9日,第五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先进制造全球总决赛、文创体育全球总决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文旅文创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讨会在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召开。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中国建筑之乡,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和扁担精神的发祥地——林州。学院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受疫情影响,我国制造业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但是疫情也催生了不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制造迎来新升级。
高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谁掌握高新技术比较早,谁在高新产业方面布局超前,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否则就容易受到压制。从这个意义上,新兴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事关国家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8月6日下午,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一带一路”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河南师大附中双语国际学校召开。 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徐大海,河南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宏峰,新乡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王红奎,河南师大附中双语国际学校校长、河南省教育人才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滑秀林,中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河南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孙玮,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校方代表出席会议。
近年来,漯河市源汇区把人才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创新抓发展”的工作理念,建机制、搭平台、重培育、强服务,为各类人才创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各领域优秀人才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才智。
围绕稳就业纳人才,多地正在升级人才政策。《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近段时间,地方在持续加码保就业的同时,密集出炉高含金量“人才新政”,涵盖先落户后就业、提供住房和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
9月15日,《关于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发布。在住房补贴方面,对A、B类高层次人才给予最高300万元、150万元的首次购房补贴或提供不超过200平方米、15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