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考古站在殷墟宫殿区以东的大司空村进行考古发掘。18座保存完整的匈奴墓葬在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的首次发现,丰富了殷墟文化的内涵。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片被揭露的区域下层为殷墟时期的遗迹,而在遗迹上层一个区域,发现了这些与殷墟遗迹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墓葬。它们葬排列整齐,墓葬形制相同,从出土的器物考古人员判断,这些墓葬晚于殷墟时期且与中原墓葬的形制内容有所不同。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站研究馆员 申文喜:
“我们这批墓葬目前发现有18座,都是一些小型的砖室墓,这些墓葬根据它的建筑方式还有出土的器物我们大致推断,应该不属于典型的中原式的墓葬,它的时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距今1800年左右。”
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些墓葬时发现,几乎每一个墓葬内都会出土一件铜釜,而这件带有明显少数民族特点的铜釜在我们中原地区很少出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站研究馆员 申文喜:
“出土东西最典型的就是一种鄂尔多斯草原风格的青铜釜,破釜沉舟的釜,它上边有两个铜耳,可以吊起来做饭,适宜游牧民族来回迁徙使用,每个铜釜上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烟胎,就是表明是使用过的,现在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包括甘肃都发现相类似的器物,所以在咱们安阳发现非常难的,这也说明当时的游牧民族已经进入到中原腹地了,根据出土器物的形制大致推测应该是匈奴族,和匈奴有关系。”
另外,考古人员还在这些墓葬内出土了串珠、金耳环、短剑、绿松石等器物,这些都与中原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太相似。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站研究馆员 申文喜:
“另外一些墓葬在他的膝盖还有一些铁的装饰品,可能和武器有关系,还有一些能体现出少数民族和汉文化相交融的证据就是,基本上每个墓葬都要出土一个铜镜,放在他的胸腹部,这个铜镜我们初步判断也是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的铜镜。”
据了解,在殷墟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晚期墓葬十分常见,但这批典型少数民族特色墓葬在整个殷墟大遗址保护区内出现还是非常难得,这对于研究少数民族和汉文化的相互交融具有一定的意义。
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些墓葬时发现,几乎每一个墓葬内都会出土一件铜釜,而这件带有明显少数民族特点的铜釜在我们中原地区很少出现。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站研究馆员 申文喜:
“在殷墟里面发现晚期的墓葬我们发现很多,这一批是非常典型,全部保存完整没有一个被盗,也可以说丰富了我们殷墟文化遗址的内涵。”
目前,这批墓葬从今年3月份开始,已经清理出一部分,预计到今年11月份全部清理完毕。
目前,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西南侧千姿牡丹园入口处及九色台,部分牡丹持续绽放,品种包括豆绿、金晃、金阁等。在中国国花园中,金晃、金阁、春兴殿等晚开牡丹品种持续绽放,主要观赏区域为公园二乔亭、开元富贵广场、国花台、蝴蝶园等。
昨日,雨雪过后,隋唐城遗址植物园里的梅花、迎春花显得更加娇艳欲滴,春天冬天融为一体。
4月20日上午,隋唐植物园南门举行了第九届万人小手画牡丹活动。
4月6日上午10点,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千姿牡丹园内上演了大型古装情景演出,为游客再现当年武则天游园踏青,与民众共同欣赏雍容华贵牡丹的宏大场景。
近日来,荥阳市植物园南湖边聚集了大量市民,原来,这里的牡丹已经“迫不及待”开花啦!
风动千林醉,情为万花生。眼下,方城县德云山风情植物园17万株牡丹竞相绽放,风车花海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壮美画卷,喜迎4月15日至4月26日该县牡丹花展的到来。
4月7日,方城县召开牡丹花展新闻发布会,向省、市、县新闻媒体记者和社会各界通报“2017年南阳方城牡丹花展”有关情况,确定花展4月15日至26日在方城德云山风情植物园隆重举办,届时17万株牡丹将靓姿绽放,笑迎八方游客。
春天来了,河南淅川县泓森植物园里鲜花盛开,花香怡人,姹紫嫣红的美景成为人们踏春赏花的好去处。
3月29日下午,柘城县长路标带队到北海植物园、琴瑟广场、大北环西段等项目进行实地查看,听取相关负责人下一步工作计划汇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现场解决项目在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