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洛阳讯(记者徐孟国 通讯员 李海燕)在河南省栾川县的西部,有一个偏远的山镇,这里群山叠嶂,海拔1392米,素有洛阳“小西藏”的美称。它的名字叫三川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镇,认识这里的山,这里的人,还有那个独处一隅的法庭——栾川县人民法院三川法庭。
三川法庭辖区面积535.6平方公里,辖四镇,52个自然村,辖区人口9.5万人,这里全年无霜期仅有150天,年平均气温9.2度,是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艰苦、距中心城市最远的基层法庭。三年来,三川法庭共审结民事案件898件,审限内结案率达100%,无错案,无超审限,连续十年案件调撤率达80%以上。
三川法庭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党委的信任和群众的赞扬,先后荣获全国法院系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优秀法庭、全市十佳政法单位及集体二等功一次等称号。在三川法庭工作17 年的庭长王海涛,先后荣获全国办案标兵、和谐洛阳建设百星人物等荣誉称号。
把群众放在心里最高位置
三川法庭辖区面积广,山高沟深,交通不便,最远的山村距离法庭有七十多公里。全庭干警克服重重困难,探索总结出了一套“三重三快”的巡回审判方法,在方便群众诉讼的同时,宣传了国家法律法规,也化解了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这是原告提供的证据,这是我们现场调查的结果……”王海涛严肃地说。
“这个事儿不怪俺,都怨张某自己了嘛”一名被告小声嘟囔着。
“先不说这,咱靠事实说话,来,你们几个看一下”王海涛招呼着几个被告一起看着材料。
三川法庭的干警们正在调解一起人身损害赔偿,原告张某在被告段某等人承包的矿山作业时,被落下的石块砸伤,造成下肢高位截瘫。原告36岁尚未成家,要靠60多岁的母亲护理。几位被告相互推卸责任,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这已经是第六次调解了,“一次调解不成功根本不算什么,只要尽心尽力,百姓都会信服。”在基层工作17年的王海涛,早已将“三重三快”的巡回审判方法运用的轻车熟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川法庭干警们先后6次调解,5名被告最终赔偿原告15.5万元。60多岁的张大娘拉着干警们的手眼泪哗哗的流:“娃子呀,要不是你们,俺娘俩可咋办呐!”
“大娘,您放心,有我们呢,事情都解决了,会越来越好的!”王海涛安慰着大娘。案件结束后三川法庭和张大娘一家结成了“亲戚”。
为切实解决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诉讼难等问题,三川法庭专门腾出两个房间作为他们的休息室,为他们提供免费午餐、住宿。同时,深入开展 “进百家结十亲送温暖”活动,每名干警每年至少走访100户群众,和10户困难群众结成“亲戚”,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三年来,法庭干警与32户困难家庭和12名贫困助学对象结成了帮扶“亲戚”,帮助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件,成为了这些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积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三川法庭的干警从内心尊重群众,从群众身上学习化解矛盾纠纷的智慧、积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学会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方式和群众打交道,随时倾听群众呼声,常年奔波于分布在沟沟岔岔的当事人之间,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土法官”。
“这个案件我们要慎重一点,毕竟涉及到个人的隐私。”
巡回审判的路上王海涛叮嘱着干警们。“另外当事人王某情绪上也比较激动,又是外地人,我们要比平时更多一份关心。”
他说的正是叫河乡某村的一起离婚案件, 陕西男子王某是上门女婿,七年来,一直勤勤恳恳,挣钱养家,没想到,妻子突然起诉要和他离婚。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某恼羞成怒,扬言要进行报复。审理过程中得知,由于王某身体有缺陷,无生育能力,妻子家人无法忍受,忍痛提出离婚。
一方是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付出的王某,一方是珍惜家庭却被流言蜚语伤害的妻子,干警们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王海涛耐心细致地给当事人讲人情、讲法律,他随手抓起一把沙还打起了比喻:“你看我手里是不是一大把沙子?”
王某疑惑的看着王海涛点了点头。
“那要是我抓紧这把沙呢?是不是从手指缝流下去很多,我抓得越紧就流得越多?”王海涛边说边握紧了手里的沙。
王某恍然大悟:“倒不如手放开!”思前想后,他同意离婚,但提出妻子应该补偿自己7万元。
王海涛对王某妻子的劝解也收到成效,她也认识到,如果就此将王某“扫地出门”,也很不厚道,但对于7万元的补偿,妻子一家表示支付不起。王海涛再次耐心地对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
最后,王某答应将补偿降到3万元,妻子一家也同意兑现,双方达成了离婚协议。在签字过程中,王海涛反复叮嘱:“聚散皆是缘,大家要往前看,开始新的生活,不要再制造新的矛盾”。
王某拿着钱含泪离开法庭,说要到煤矿打工。临行前,他对三川法庭法官的耐心调解和公正高效表示感谢。
当好党委政府的“减压阀”
“王庭长,王庭长……”大红村的村支书边喊边冲进了法庭。
“老支书,咋回事儿呀,你坐下慢慢说。”
“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要出人命了……”
“啊?!走走走……”王海涛放下写到一半的判决书和书记员紧跟着支书朝村里跑去。
原来村里的张、李两大家族因为土地边界问题争执不下,分别带了一拨人在地头僵持起来了。看着手里拿着锄头、粪叉的两拨人,老支书着了慌,一刻也不敢耽搁的跑到法庭搬救兵。
“大家伙先冷静一下,放下手中的农具,听我啰嗦几句咋样?”王海涛的秉公执法在三川镇是出了名的,两拨人一听他开了口,气氛似乎缓和了一些。
就这样,在田间地头王海涛开始了他的普法小课堂。从天理、国法、人情,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娓娓道来一个多小时,太阳炙烤着大地,树上的知了扯着嗓子聒噪着,豆大的汗珠从王海涛额头上滚下来,他咽了口唾沫,看到人群中有人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凭着多年审判经验锻炼出来“火眼金睛”的本领,王海涛心中暗想:起效果了,可以收了。“天儿这么热大家散了吧,都是一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谁还有啥想不通的来法庭找我唠唠”。
老支书看着散开的人群冲着王海涛竖起了大拇指:“我就知道找你来准行!”
“老支书,看您说的,嫩客气干嘛,都是咱们自己事,不过这事儿您还真得放到心上,晚上咱再走一趟,把这事儿彻底解决了”王海涛慎重说道。
晚上吃过饭,王海涛和老支书摸黑找了张、王两家的代表,协商解决了地界问题。回来的路上老支书说:“海涛啊,这一天天的真是给你添了不少麻烦呀。”
“这怎么能说是麻烦呢,咱不是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嘛,这呀都是分内之事”王海涛笑着答道。
虽然法庭工作十分艰苦,但法庭的每名干警始终热心对待每一位当事人,一切为当事人着想,努力办好每一起案件。为了减少群众诉累,他很少在庭里办案,常年奔波于分布在沟沟岔岔的当事人之间,爬几十里山路做当事人的工作,顶风冒雪为老人送去赡养费,深入田间地头巡回开庭……,这一幕幕画面既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的生活。
西下的斜阳洒在伊河河畔,黄昏下的法庭显得更加让人依恋,在追求群众满意的道路上他们走的更加从容坚定。
4月4日下午,舞钢市人民法院在尚店镇料庄村公开审判了一起年近七旬的老两口赡养纠纷案,当地群众、包村干部、乡政府等部分人员进行了旁听,舞钢电视台参与节目录制。
社旗县法院桥头法庭创新工作机制,实行“三全调解”,即全程调解、全心调解、全力调解,在辖区三个乡镇12万人口内积极履行司法联动,诉调对接,取得显著效果。
4月3日上午,襄城县法院颖桥法庭庭长乔亚琴到颍阳镇某村巡回审理一起赡养案件,当场开庭、当场调解,案结事了,解决了李老汉的赡养难题。
鲁山县人民法院瓦屋法庭根据案情不同,对症下药,能调则调,当判则判。4月2日,该法庭使得一起抚养权纠纷案和两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分别以撤诉、调解、判决在一天内结案。
在新野县人民法院党组的领导下,溧河铺法庭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措施拓宽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月28日上午,鲁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马步云深入中汤法庭督查指导执法办案工作,针对该法庭辖区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提出要打造旅游特色法庭。
3月22日,邓州市法院首个国家一类标准化法庭——城区中心法庭启用。
3月22日,邓州市法院首个国家一类标准化法庭——城区中心法庭启用。
3月20日上午,宁陵法院召开家事法庭成立四周年新闻发布会,省、市等多家主流媒体应邀参会。宁陵法院院长王宏伟出席并对家事法庭相关情况进行介绍。
近年来,宁陵县法院家事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在每年受理的民事案件中,涉及离婚、赡养、抚养等家事纠纷案件占到35%左右。在此背景下,2014年3月,河南首个家事法庭在宁陵县法院挂牌成立,开启了该院家事审判工作的探索和创新之路。
3月16日下午,洛阳西工法院以“送法进校园暨春季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活动为契机,邀请西工区上阳小学60余名小学生到西工法院进行参观学习。
矗立在黄河岸边的兰考县人民法院东坝头人民法庭,一群法庭干警把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用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书写了一曲曲焦式赞歌,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官勇担使命的新形象!
3月14日,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许新启带队到禹王台区法院重点调研基层法庭建设工作。
3月9日,通许县孙营乡赵文岭等17户菜农,将一面锦旗送至通许县人民法院法官手中,感谢该院竖岗法庭依法办案,为17户菜农追回2万余菜花款。
3月9日上午,一名刚刚由拘留转为逮捕的失信被执行人的家人拿着10万元现金来到鲁山县人民法院,找到执行干警闪一鸣要求履行案件款。在闪一鸣的联系下,被执行人的家人将案件款交给申请人,取得了申请人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