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 正文

大运河遗迹在洛阳(二)天津桥:浮沉多少事 一桥明月中

2018-05-29  来源: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前言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穿城而过的洛河,就是一段活着的运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渠首段。

千年运河流过,在洛阳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天津桥、南市和新潭,比如回洛仓、洛口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天津桥:浮沉多少事,一桥明月中

浮桥架洛水,隋时名“天津”

今天,洛河上的桥越来越多了。洛阳桥、牡丹桥、凌波桥……它们姿态各异,美不胜收,是洛阳城中一道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桥,人们虽已看不清它的模样,却始终将它铭记在心,那就是天津桥。

1400多年前,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时,引洛水穿城而过,并在水上建桥。从此,天津桥的名字便与这座城、这条河紧密相连。它是隋唐大运河留下的重要遗迹,位于通济渠的渠首段,千百年来屡毁屡建,是王朝兴衰、历史浮沉的见证,堪称“大运河上第一桥”。 

最初建成的天津桥,本是一座浮桥。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宇文恺“揣帝心在宏侈”,将洛阳城建得极为壮丽。它北据邙山,南对伊阙,洛水从中横穿而过,就像天上的银河一样。河上架起浮桥,取名“天津”,以连接洛水两岸的宫城、皇城及里坊区。

RcJSoroL..jpg.jpg

天津桥位于隋唐洛阳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唐代杜宝在《大业杂记》中记载,其长度为“一百三十步”,相当于现在的200米左右。桥北有黄道渠,桥南有重津(也写作皇津、星津)渠,渠上分别有桥,不过规模都远逊于天津桥。

这是怎样一座浮桥呢?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唐代李吉甫对天津桥作了描述:“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

天津桥虽然气派,但是以舟相连,难免不够稳固,遇到洛水暴涨,它很容易被冲坏。不过,历史上的天津桥第一次被毁,倒不是因为水冲,而是被人用火烧掉的。

据《隋书》记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末农民起义愈演愈烈,隋炀帝流连江都(今扬州),不敢北返。李密率瓦岗军攻入东都洛阳,与隋将王世充在天津桥边展开激战,并“烧天津桥,遂纵兵大掠”。

就这样,天津桥被瓦岗军的一把火烧毁,隋王朝的统治也到了尾声。

屡毁并屡建,诗酒话兴衰 

隋亡之后,唐代仍以洛阳为东都,并对天津桥进行了重建和改造。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将天津桥由浮桥变成了石桥。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代将天津桥改为石桥,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当时,考虑到浮桥易坏,朝廷便“令石工累方石为脚”,也就是用方石砌成桥墩。天津桥从此成为石柱桥,不过,有时它仍然难以抵挡洛水的冲击。

据史料记载,在从唐到宋的数百年间,天津桥至少被冲坏9次,对朝野影响很大。

如唐高宗在位期间,天津桥就被冲坏两次。一次是在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夏,大雨连下十多日,导致洛水暴涨,天津桥被冲坏,“断人行累日”。

在当时,天津桥是洛河南北的交通动脉。不仅百官上朝,连皇帝往来于东西两京,它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一旦天津桥断行,就会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

到了次年,高宗自西京长安“还东都,百官见于天津桥南”。这年冬天,他就在洛阳贞观殿去世了。到女皇武则天当政期间,又遇“神都大雨,洛水坏天津桥”,她就对桥墩来了一次改造,将石头的迎水面砌成尖角,使水流对桥墩的冲击减弱。

5UbJnMr2..jpg.jpg

天津桥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唐玄宗时,对天津桥的改造更下力气。他先是将重津桥拆毁,与天津桥合为一桥,后又加宽石墩的间距,“以便水势”,终于使天津桥安稳了很长一段日子。

洛水不暴涨的时候,天津桥的美是有目共睹的,“天津晓月”更是洛阳八大景之一。唐代诗人孟郊在《洛桥晚望》中就说:“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仙李白眼中的天津桥,则是一派繁华热闹景象。“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他醉了吗?是的,醉在洛阳的春光里。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醉在天津桥头的酒楼里:“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唐代的天津桥上,无数人来来往往,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风花雪月的诗酒唱和,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它是东都的中心广场,也是科场甚至刑场,连老者在桥上算命,小儿在桥上行乞,都会被有心人记录下来,写进书中,更不用说安史之乱这样的大事件了。

公元757年冬,安史之乱被平定,“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在此之前,洛阳失守,贼兵曾“长驱至天津桥”。唐王朝的兴衰,都留在这座桥的记忆中。

长伴东流水,水落待石出

唐代写天津桥的诗不胜枚举,洛阳人元稹的《智度师二首》在其中不算出众,却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这样写的:“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到了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兵败后,相传也落发为僧,在洛阳安身。他有《自题像》一诗,与元稹诗如出一辙:“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对他们来说,也许只有到“天津桥上无人识”的地步,才算真正的解脱。

CAvalnPc..jpg.jpg

可是,对天津桥来说,它的“无人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五代时,后唐、后梁、后晋均以洛阳为都,重视对天津桥的维护。北宋初年也重修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高数丈,锐其前以疏水势”,水阔桥大,景致宜人。理学家邵雍因爱洛阳“山水风俗之美”,特意在天津桥南住了下来,空闲时就“与客散步天津桥上”。

不过,北宋天津桥仍有被水冲坏的记录。在《邵氏闻见录》中,邵雍之子邵伯温写道,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夏,“洛中大雨,伊、洛涨,坏天津桥,波浪与上阳宫墙齐”。

公元1114年,河南府又重修天津桥,且是“依赵州石桥修砌”。在天津桥的历史上,这大概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重修了。400年后,明代学者都穆看到的天津桥,已是“桥久圮,石悉有力者取去,今易以木”。

天津桥就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民国时,军阀吴佩孚驻扎洛阳,在洛河上修了一座钢筋混泥土的桥梁,因位于天津桥旧址附近,就叫天津桥,又称老吴桥。

那么,最初的天津桥究竟在哪里?2000年,在对古洛河石堤遗存进行发掘时,考古工作者在洛阳桥西数百米处发现了它的石砌桥墩。这些桥墩静静地沉睡在水下,仿佛一直等待着被唤醒的那一日。( 张广英)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大运河 遗迹 洛阳 责编:王为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商丘:大运河畔的英雄城市

    商丘是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历史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燧人氏钻木取火、玄鸟降而生商,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历史沿革几多变迁,沉淀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其中,忠勇爱国的英雄精神始终是商丘这片古老土地的基本底色之一,滋润着商丘子孙的繁衍生息。

  • 《邶风》发祥传唱地 23亿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9月5日,汤阴县瓦岗乡政府工作人员说,此次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建设就是要对大运河及其遗迹进行保护,利用当地文化底蕴,将历史元素融入新内容。

  • 睢县籍摄影师耗时两年拍摄大运河

    映象网商丘讯(记者 曾岩 胡倩)6月22日,当看到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在杭州工作的睢县籍摄影师田野格外兴奋。因为两年来,他和中国的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名40多岁的汉子驱车行走在大运河畔的每个古镇、堤岸、码头,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大运河图片,记录了中国大运河的古貌今容。

  • 大运河遗迹在洛阳(四)南市:胡商云集处,不见旧风烟

    千年运河流过,在洛阳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天津桥、南市和新潭,比如回洛仓、洛口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 大运河遗迹在洛阳(六)含嘉仓:四海承平日 天子不逐粮

    如果你是外地人,在牡丹盛开的时节来到洛阳,只有半天工夫,你会选择做什么?

今日热点

洛阳吉利法院强制腾房显威力 洛阳吉利法院强制腾房显威力

独家

孟津县公安法院联手推进决胜执行难 孟津县公安法院联手推进决胜执行难

图片新闻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