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 > 正文

大运河遗迹在洛阳(一)洛水:洛神凌波步 炀帝御龙舟

2018-05-29  来源:丝绸之路与大运河

前言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穿城而过的洛河,就是一段活着的运河——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渠首段。

千年运河流过,在洛阳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天津桥、南市和新潭,比如回洛仓、洛口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洛水:洛神凌波步,炀帝御龙舟

洛阳之水,其色苍苍

春暖花开的日子,徜徉在堤畔的柳丝下,看洛河静静流淌,是一件惬意的事。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今天穿城而过的洛河,本来是流淌在洛阳城南的。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隋炀帝营建东都,在引“洛水贯都”的同时,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拉开了以运河沟通南北的序幕。

中国大运河包括三部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与浙东运河。其中,“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开凿最早,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全长2000多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隋唐大运河中,通济渠开凿最早,地位也尤为重要。它的渠首段就是洛水,即洛河横穿洛阳城的这一段,也称通济渠洛阳段。据曾参与大运河申遗的原洛阳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王阁介绍,今天的洛河走向与运河故道基本一致,它从洛阳市区向东流经偃师市,至洛口汇入黄河,全长约50公里。

96BdtOCr..jpg.jpg

洛河 林治坤摄

这样算来,我们眼前的洛河,已用穿城而过的姿态流淌了1400多年。无数人在它身边来了又去,多少文人墨客将它的名字反复吟咏。“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这是刘禹锡来了;“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这是王建来了;“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这是韩偓来了……

这些唐代的诗人,多爱描摹洛水之美。其实,更古老的洛水,有着超越美的另一番气质。你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就镌刻着它的名字。“洛阳之水,其色苍苍。祠祭大泽,倏忽南临。洛滨醊(zhuì)祷,色连三光。”这是秦始皇的《祀洛水歌》,不仅阳刚,而且大气。

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曾在春日里以“洛水流觞”的方式庆功。后来,王维还在诗中称“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这是洛水风雅的一面,开了后世曲水流觞的先河。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韩偓是晚唐至五代时人,著有《开河记》(又名《炀帝开河记》)一书,描写了隋炀帝任用麻叔谋开凿运河的一些轶事。

“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出自他的《密意》一诗,用到了曹植与洛神的典故。在关于洛水的诸多故事中,这无疑是最凄婉且著名的一个。

那是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31岁的曹植来到京师洛阳,觐见自己的哥哥魏文帝曹丕。他们虽是一母同胞,关系却并不亲密。因为当初两人争夺过世子之位,曹植还和嫂嫂甄氏传过绯闻。可能因为这些,生了太子曹叡的甄氏不仅没被封后,还被曹丕残忍赐死。

曹植来到洛阳,得知甄氏已死,心中悲痛万分。曹丕见状,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让他回到山东的封地去。

傍晚时分,神思恍惚的曹植行至洛河边,已是人困马乏。他在河边休息的时候,仿佛看到甄氏化身洛神,正御风而来,“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遂作《感甄赋》寄托感情。

曹丕没有追究此事,倒是曹叡坐不住了。四年后,曹叡登基称帝,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以掩饰叔叔与母亲的这段恋情。不仅如此,他还故意冷落这位才高八斗的叔叔,使曹植在41岁就郁郁而终。

《洛神赋》流传很广,洛神也成了美的化身。东晋时,大画家顾恺之根据《洛神赋》作了《洛神赋图》,有宋代摹本流传至今。

5kyOLNJ3..jpg.jpg

《洛神赋图》局部(资料图片,网络配图)

曹魏都城在今汉魏洛阳城,洛河从这里继续东流,在今偃师市境内与伊河交汇,曹植作《洛神赋》也是在这一带。据史料记载,这里自古水运发达,东汉时通过阳渠,已可“东通河济,南引江淮”。隋炀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通济渠引谷、洛水后,就是“东循阳渠故道”汇入黄河的。

阳渠故道,龙舟出巡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工程完工了,前后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隋炀帝兴冲冲地登上龙舟,“发显仁宫,出洛口”,南下巡幸江都。此后,他又用数年时间,疏浚邗沟、江南河,开凿永济渠,使全长200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充分利用旧有河道,是隋唐大运河的一个特点。据《辞海》介绍,通济渠可分西段和东段。西段即渠首段,又称漕渠或洛水,东段自板渚始,又称汴渠或汴水。通济渠西段所用的旧有河道,主要就是汉魏洛阳城的阳渠。

7QoHUahA..jpg.jpg

洛河 林治坤摄

在成为通济渠的一部分之前,阳渠已存在了数百年。自东汉到北魏,它的名字屡屡见诸史籍。考古工作者在汉魏洛阳城周边进行发掘后,认为城西阳渠主要为“引谷入洛”工程,以保证城中的供水需求;城东阳渠主要为“堰洛通漕”工程,以承担洛阳城水路运输的重任。

东汉时修建阳渠,有三次明确的文献记载。

第一次在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不久。河南尹王梁主持这项工程,穿渠引谷水注洛阳城下,东泄巩川,但“渠成而水不流”,结果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在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由张纯主持,“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这次“堰洛通漕”,取得了较大成功。

第三次修建阳渠,是在汉顺帝阳嘉四年(公元135年)。城东阳渠经过扩建后,得以“东通河济、南引江淮”,在洛阳与全国主要城市间形成了发达的漕运网络。

东汉之后,曹魏、西晋都对阳渠进行过整修和改造。北魏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对阳渠进行了重新修复。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九月,“将通洛水入谷”,他还亲自到现场观看,并设上千人负责阳渠的日常维护。

尽管东汉对阳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不过,追溯阳渠的历史,可能比东汉还要早得多。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根据西晋陆机的《洛阳记》等记载,“城之西面有阳渠,周公制之地也”。也就是说,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时,就已修建阳渠了。

阳渠又称九曲渎,按《河南十二县境簿》的说法:“九曲渎在河南巩县西,西至洛阳。”

不管怎么说,隋炀帝借助阳渠故道,很快实现了他龙舟出巡的愿望。今天的洛河,也还大致走着当年通济渠的河道。它是大运河遗迹的一部分,当然,水一直是活的,不变的只是河道。(张广英)

<上一页 下一页>
文章关键词:大运河 遗迹 洛阳 责编:王为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商丘:大运河畔的英雄城市

    商丘是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华民族和华夏历史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自燧人氏钻木取火、玄鸟降而生商,古往今来,沧海桑田,历史沿革几多变迁,沉淀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其中,忠勇爱国的英雄精神始终是商丘这片古老土地的基本底色之一,滋润着商丘子孙的繁衍生息。

  • 《邶风》发祥传唱地 23亿元打造大运河文化带

    9月5日,汤阴县瓦岗乡政府工作人员说,此次提出的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建设就是要对大运河及其遗迹进行保护,利用当地文化底蕴,将历史元素融入新内容。

  • 睢县籍摄影师耗时两年拍摄大运河

    映象网商丘讯(记者 曾岩 胡倩)6月22日,当看到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在杭州工作的睢县籍摄影师田野格外兴奋。因为两年来,他和中国的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名40多岁的汉子驱车行走在大运河畔的每个古镇、堤岸、码头,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大运河图片,记录了中国大运河的古貌今容。

  • 大运河遗迹在洛阳(四)南市:胡商云集处,不见旧风烟

    千年运河流过,在洛阳留下了许多遗迹。比如天津桥、南市和新潭,比如回洛仓、洛口仓、含嘉仓……它们承载着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 大运河遗迹在洛阳(六)含嘉仓:四海承平日 天子不逐粮

    如果你是外地人,在牡丹盛开的时节来到洛阳,只有半天工夫,你会选择做什么?

今日热点

洛阳吉利法院强制腾房显威力 洛阳吉利法院强制腾房显威力

独家

孟津县公安法院联手推进决胜执行难 孟津县公安法院联手推进决胜执行难

图片新闻

地市直通车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